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研习班社会实践育人成效,3月26日中午,厦门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生研习班第一次社会实践分组讨论会在环境生态学院和能源学院同步举行。环境与生态学院党委副书记蔡虎堂、团委书记曹京柱,能源学院团委书记于正伟出席会议。


本次讨论会聚焦"储能产业发展"与"红树林生态修复"两大主题。研习班学员结合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开展实地调研等见闻,畅谈所感所想所得,并从技术创新、生态治理、社会效益等维度,就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开了深度研讨。
环境与生态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睿杰以"红树林修复工程的生态价值"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在实验室的科研训练经历,分享了红树林在固碳减排、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并提出青年学生参与生态保护的创新路径。
环境与生态学院2024级本科生李白基通过分析西北地区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典型案例,阐释了清洁能源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讲述了光伏技术在降低用电成本、创造经济收益方面的双重效益。
能源学院2024级硕士苗溢君结合海辰储能的产业化实践案例,从能源结构转型视角,剖析了储能技术在电网调频、削峰填谷等场景中的战略价值,重点探讨了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技术突破方向。
海洋与地球学院2023级硕士刘禹欣基于对下潭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监测研究,揭示了蓝碳生态系统在固碳增汇、减灾护岸等方面的多维功能价值,论证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海岸带综合治理中的应用潜力。

与会老师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并进行点评。他们从专业视角剖析学生观点,既肯定了青年学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敏锐洞察,也提出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关键问题,引导学生从更高站位思考生态命题。
曹京柱表示,青年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生态保护需要每一位青年的主动参与,研习班学员要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专业知识守护绿水青山。
于正伟立足全球能源变革大势,寄语大家以研习班社会实践调研为契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积极投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蔡虎堂充分肯定了学员们在实践中展现的探索精神与责任担当。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学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把生态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将青春奋斗写在祖国大地,鼓励同学们以科技理性守护生态感性,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厦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本次讨论会对进一步深化研习班学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激发学生在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领域的思考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接下来,研习班将继续探索完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三位一体教研模式,把研习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推动学习成效入脑入心,更好地引导青年学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
文 | 董自成
图 | 苗溢君、李雨欣
责任编辑 | 曹京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