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随着最后一场实习汇报在金泉楼顺利完成,学院2022级和2023级生态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实习自6月23日启动,历时19天,足迹遍布厦门、明溪、云霄、东山四地,60名学生在10余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考察森林、滨海湿地两大生态系统,践行生态学“上山下海”的实践教育理念。
6月25日至7月2日、7月2日至9日,2022级、2023级学生分别前往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实习。抵达保护区后,同学们迅速整理宿舍,参加动员会议。在为期8天的实践周期内,学生分组完成了植物群落调查、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土壤—地形地貌的系统调查,学习并掌握了植物与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全流程,共鉴定植物100余种、制作植物标本600余份、昆虫标本180余份,涵盖17个目。君子峰实习的最后两天,各组结合前期调查发现,设计并开展了诸如“小叶红豆生境偏好与生态位特征”、“枯木微生境昆虫群落结构”等一系列自主实验,并进行了实习中期汇报,通过 PPT及视频展示调查数据、实验进展及初步结论,指导老师逐一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实习深化指明方向。

6月23日至7月1日期间,2023 级学生开展了翔安校区校内实习,主要进行了校园鸟巢调查。他们将校园划分为六个区域,分组完成百余个鸟巢的调查与分析工作,为后续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小组协作基础。
7月4日至9日,2022级学生来到漳江口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聚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模块开展专业实习。在这里,同学们通过专题影像系统了解保护区的建设历程与生态保护成果,实地参观了保护区栈道和红树林通量塔,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了湿地与大气间温室气体交换通量的观测技术,掌握了无人机遥感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开展了红树林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红树林-互花米草交错带样方监测以及潮间带生物调查等野外调查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科学分析。


7月9日,师生团队赴谷文昌纪念馆开展思政教育实践。在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述中,学生通过历史影像与原始手稿等实物史料,全景式追溯谷文昌扎根东山14年的治沙历程。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同学们深度认知木麻黄防护林生态价值的同时,更淬炼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观内核,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觉升华为守护绿水青山的行动自觉。实习终程,同学们来到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山站),通过站内工作人员的介绍,对站内的科研工作和生活场景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知。

当东山岛的最后一阵潮声退去,我校生态学专业60名同学在教师团队的全程指导下,顺利完成为期三周的“上山下海”野外实习。从君子峰的森林调查到漳江口的滨海湿地调查,实地踏查、样方布设、数据解析贯穿始终,同学们把课堂理论嵌入山林与潮间带,在真实生态系统中淬炼观察精度、分析深度与解决问题的韧度。这次生产实习不仅淬炼了同学们的专业本领,更让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从概念化为切身体验,为未来投身生态事业埋下知行合一的种子。
文末特附上2022级生态学专业沙锐炀同学实习期间即兴创作的诗歌一首,它恰似全体学生对生产实习这段珍贵时光的共同注脚,默默镌刻着那些值得反复回味的片段与心绪——
水调歌头·寄山海
驱车向山里,驻足眺远村。天挂彩云,莺歌燕舞草木深。陇上万千鸣虫,坂下无尽虬根,夜观虺屈伸。纵居所良苦,宜养性修身。
紫云散,复启程,向碧海。泥泞滩涂,深浅虚实不易踩。几番风雨乍起,片刻天明云开,忧喜纷沓来。东山好风景,归去仍徘徊。
文 | 娄旭、张皓源
图 | 生态学实习全体师生
责任编辑 | 黄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