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从高山之巅到大海深处,感受生态学魅力:厦门大学2024级生态学强基班赴兰州开展学术交流与科考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 点击数:

7月1日至7日,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2024 级生态学强基计划本科生团队前往兰州大学,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与科考实践活动。此次跨校联动不仅是两校生态学强基计划专业建设的重要互动,更为学生搭建了从理论课堂走向野外实践的立体学习平台。

团队合照

作为国内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厦门大学与兰州大学生态学学科均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两校也 2024 年同步增设"生态学"强基计划专业。两校在生态研究领域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优势,为此次交流奠定了互补互鉴的坚实基础。

7月2号上午,团队首站前往兰州大学校史馆,初步建立起对兰州大学发展的历史认知。同时,团队深入兰州大学本部校区,先后走访生态学院、野外台站管理中心、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泛第三极环境中心;实地考察了植被标本库、气候模拟实验室等科研设施,直观感受兰大在高寒生态、干旱区研究领域深厚的学科底蕴。

参观兰大校史馆

参观泛第三极环境中心

参观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7月2日下午,三校学术交流会在兰大岫云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党委书记王志成在致辞中表示,生态学研究需要打破地域界限,此次交流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活动由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尚占环教授主持,重庆大学师生代表受邀参,形成跨区域学术对话场景。会上,肖洒、马妙君、柳欣、张原野分别作题为“我命由我还是由天——生物与环境”“氮沉降对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机理”“海洋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滨海湿地生态学研究进展——我们能从滨海湿地物种上学到些什么?”的学术讲座。三校学生代表围绕自己所不解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呈现出跨校思维碰撞的学术活力。

三校学术交流会

张原野教授作报告

柳欣教授作报告

7 月 3 日,团队前往水利部北山生态观测站参访调研。这座隶属于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的科研平台,正承担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数据采集任务。同学们在魏永羡老师及科研人员指导下,实地学习了土壤侵蚀监测仪的操作原理,观摩了梯田建设与植被恢复的配套技术模式。午后,师生沿黄河滨河湿地进行生态考察,通过对比不同河段的水质监测数据、植被覆盖状况,深入理解城市生态系统与河流健康的共生关系。

北山生态观测站附近梯田

北山站农业种植实验田

7 月 4 日至 6 日,团队奔赴玛曲县开展甘南站开展科考实践。在这片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高原湿地,甘南国家站副站长周显辉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了系列野外作业:在高寒草甸布设样方调查植物群落结构,采集沼泽湿地沉积物样本分析碳汇功能等等。海拔 3500 米的野外课堂上,同学们将种群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采样,深刻体会到"数据源于"的科研真谛。

台站样田

团队在甘南台站合照

台站全球性变化实验地

7 月 7 日,满载收获的厦大师生返程。此次交流中,同学们既见证了从极地到滨海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又亲历了实验室分析与野外采样的完整科研链条。两校知识的碰撞,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生态学研究范式的理解,更推动两校在强基计划培养方案、野外教学体系等方面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为我国生态保护领域后备人才培养探索出校际协同的新路径。

| 张在榆 孙亿航

 图| 叶凌风 孙亿航 柳欣

审核 | 柳欣 张原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