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8 日至 30 日,厦门大学守护洛江 “河小禹”实践队深入泉州洛江流域,开展为期三天的河湖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调研活动。实践队以“河小禹”为名,以“守护河湖生态”为宗旨,通过文化探访、问卷调研、实地考察等多元形式,探寻传统水利智慧与现代生态治理的融合路径,践行青年一代的生态责任。
文化根脉:从历史遗产解码水生态智慧
7 月 28 日上午,实践队首站探访俞大猷公园,通过发放调研问卷,了解当地居民对水治理、河长制、环境保护及垃圾分类等方面的认知和参与情况。

随后,实践队前往洛江区陈三坝,实地考察这座承载当地灌溉史的古水利工程,现场拍摄“河湖文化遗产我解说” 的解说视频,以青年视角解读古代 “以坝调水”技术对当代流域管理的启示。
当日下午,实践队还赴惠安县洛阳桥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走访。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洛阳桥 “筏型基础”的建桥技艺与 “种蛎固基” 的生态智慧,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海丝文化遗产的核心,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治理实践:从制度创新到科技赋能
7月29日上午,实践队队通过科普讲座、巡河护河行动及河长办座谈深化水环境保护实践;下午探访泉州海丝埃睿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流域治理的创新模式。
上午实践队首先在泉州实验小学洛江校区开展“守护洛阳江,争当河小禹!”主题科普讲座。实践队通过互动问答、视频演示等形式,讲解洛阳江水系脉络、水污染成因及防治措施,并融入河长制制度解读与垃圾分类实践指导。现场气氛活跃,学生们在“变身污染小侦探”“节水小妙招分享”等环节中展现出对生态保护的浓厚兴趣。 课上,在实践队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还进行了环保宣誓,铿锵的誓言在教室里回荡,一字一句的承诺如同种子,悄然扎根在同学们的心田。

随后,实践队赴河长制主题公园开展巡河护河行动。洛江区河长制主题公园依托红树林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防护示范区,以文化性、科普下、趣味性为特色。在洛江区河长办主任曾武峰的讲解及带领下,队员们实地考察了洛江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了解了洛江各条主题河道的人文历史、地理位置,水文特征和自然风光,曾主任重点讲解了治水名人蔡襄在洛江的治水典故,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了洛江治水成果和治水人文。通过河长制文化长廊,同学们学习了河长制工作目标、法制举措以及节水、护水知识。

座谈会上,曾武峰首先向实践队员展示了洛阳江数字孪生流域平台,实现了“流域治理一张图”的功能。随后,针对实践队员反映的问卷中提的“农业面源污染”“河道垃圾清理”等问题,他也作出了专业解答。他表示,洛江区已采取“源头管控+生态拦截”双轨策略,同时,依托“河湖长+公检法司”联动机制,强化流域精准治理。实践队员王易涵感慨道:“治水正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转变,河长制也从‘有名’向‘有实’转变,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技术正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迈向崭新台阶。”

下午,实践队走进泉州海丝埃睿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探秘支撑“河湖智治”的科技引擎。在公司沉浸式的展厅内,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公司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公司在智慧水务方面的创新技术与应用。随后,他也展示了布局在洛阳江流域的水质浮标站、视频监控及水文监测仪的实时数据流——水温、COD、氨氮等指标每秒跳动更新,任何异常偏离都将触发平台自动分级预警,并精准推送给责任河长。实践队员黄凯表示:“今天上午在河长办看到的‘治理答卷’,原来是来自这里的‘解题密钥’!这不仅是一套系统,更是用算法为河流书写的‘诊断说明书’” 这一刻,从技术研发到一线治理的完整闭环,也在队员们心中得到了清晰呈现。

未来展望:产学研融合共绘生态蓝图
7月30日上午,实践队前往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开展调研学习活动,旨在深入了解环保科技前沿动态,探索流域治理创新模式。

研究院院长助理倪睿平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相关负责人围绕成果展板,详细介绍了研究院在环境友好材料、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流域生态污染控制等领域域的技术成果与应用案例。团队成员就“环境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科技成果产业化”等议题与相关负责人展开深入交流。倪睿平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在做科学研究时,要学会掌握新工具,了解新需求,立足重、难点问题,引入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勇担社会责任与服务,促进创新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当科研成果不再是锁在柜子里的论文时,我看见了科研的根扎进泥土的样子,作为新时代环保青年,不仅要将论文写在碧水青山间,也要将论文写进万家灯火里。”实践队队长张嫄发出感叹。
三载步履,守护如初。作为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品牌项目,“河小禹”专项行动已连续深耕三年。广大环生学子始终牢记“以河小禹之名,守护河湖生态”的初心,聚焦水环境保护,用青春守护碧波,谱写着新时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青年篇章。
文 | 赵思敏、刘琪、谢佳恒
图 | 黄凯
责任编辑 | 肖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