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研启新程,校所协同育英才。为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校所合作” 实践育人新模式,2025年8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以下简称 “环生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生态环境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 “城环所”),分赴北京、厦门两地,同步开展 “生态与环境” 菁英班及 “城市环境与健康” 菁英班暑期科研训练。17 名本科生以为期3-4周的沉浸式科研实践为契机,近距离接触前沿生态环境研究,在实践中锤炼科研能力,为成长为生态环境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深耕“生态与环境”,播撒科研种子
9名来自2023级、2024级的“生态与环境”菁英班学员在生态环境中心导师的指导下围绕四大特色研究方向明确学习目标——包括伊坤朋老师指导的迁徙鸟类运动生态学、杨洪波老师指导的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智能检测、文志老师指导的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以及陈晓东老师指导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为后续科研训练锚定方向。
在环生院与生态环境中心联合共建的第二届“生态与环境”菁英班开班仪式上,闵可老师系统介绍了生态环境中心的发展概况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对环生院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回顾了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阐释了校所联合创建菁英班“整合智力与科技资源、探索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宗旨。

闵可老师与王伟超老师共同带领学员参观生态环境中心科研环境,重点走访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刘艳娜老师现场讲解并演示了ITA系统(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让学员们直观感受前沿科研设备的应用场景,加深对生态环境研究技术的认知。随后,学员们与各自指导老师展开线下深度交流,围绕“三周科研训练计划”细化学习任务,明确“定期沟通、及时解决问题”的协作机制。

科研实践期间,学员们系统掌握论文检索、数据处理、模型应用等核心科研技能,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参与真实科研项目,逐步理解科研逻辑与方法。科研训练进程尾声,暑期实践汇报会顺利开展,学员们的汇报不仅全面呈现科研技能的提升成果,还分享在北京的学习生活感悟,字里行间满是对科研的热忱。汇报结尾,所有学员均表示“三周学习收获满满,愿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未来深耕生态环境科研领域”。生态环境中心肖可青研究员为汇报作结班致辞,肯定学员们的成长,鼓励大家持续保持科研热情。

厦门:聚焦“城市环境与健康”,探索科研潜力
与此同时,“城市环境与健康” 菁英班8名本科生在厦门城环所开展为期4周的科研训练。作为环生院与城环所长期联合创办的特色培养项目,“城市环境与健康”菁英班始终以“协同共育城市环境领域创新人才”为目标,并通过实践训练为学员搭建“从理论到应用”的桥梁。
实训期间,学员们以“沉浸式”姿态融入科研生活:主动与导师沟通确定研究方向,在师兄师姐的手把手指导下掌握基础实验操作,逐步积累科研经验。研究方向上,学员们形成“微观深耕”与“宏观探索”的多元布局——部分学员聚焦微观领域,投身噬菌体分离鉴定、导电膜制备与分析等研究,以“小而美”的技术突破为城市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另有学员着眼宏观课题,系统分析福建地区HCHO(甲醛)与CHOC(常见有机碳)的时空分布规律,或开展亚热带水库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估,以“大而全”的视角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参考。

科研实践汇报会在城环所综合楼会议室举行,城环所教育处胡冬雪老师主持。城环所杨佳诚、高兵老师,及环生院骆苑蓉、王伟超老师共同担任评委并进行现场点评。汇报中,学员们不仅展示了四周来的科研成果与实践心得,更分享了在科研攻坚中锤炼出的探索精神,以及与导师、学长学姐结下的深厚师生和同门情谊。评委老师们针对汇报内容提出改进建议,杨佳诚老师在总结中勉励同学们“坚守科研初心,保持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骆苑蓉老师则寄语大家“在科研道路上持续深耕,未来产出更多优质成果”。汇报结束后,师生共同合影留念,为2025年“城市环境与健康”菁英班暑期科研训练画上圆满句号。



校所协同显成效,菁英培养再进阶
北京、厦门两地同步开展的暑期科研实践,是环生院深化“校所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通过整合生态环境中心和城市环境研究所的优质科研资源与环生院的学科教育优势,不仅为菁英班学员们搭建了“近距离接触前沿科研、提前适应科研节奏”的平台,更让学员们在实践中明确研究兴趣、提升科研素养,进一步坚定了投身生态环境领域的理想信念。
未来,环生院将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合作,以“菁英班”为纽带,不断优化“课程 + 实践”协同培养体系,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文|林凤杰、贝逸勒、雷欣宇
图|菁英班成员
责任编辑|骆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