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新闻 >> 正文
《光明日报》报道我院陈鹭真教授团队在蓝碳监测技术领域开展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8日 点击数:

517日,《光明日报》刊发题为“指导清晰,监测精准——好生态可以这么量”的文章,阐述福建多地如何运用标准与计量在科研合作、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为好生态“保驾护航”提供强劲动能。文中特别提到我院陈鹭真教授团队在自主研发碳汇计量装置、积极推动两岸共通蓝碳标准体系构建等领域开展的实践与探索。


福建省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红树林风景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开展节能降碳技改调研。许健摄/光明图片

陈鹭真(右一)在指导学生实验。李春剑摄/光明图片


【美丽中国大写意】

对于标准计量,你了解多少?在工业生产中,计量像是一双火眼金睛,紧盯制造生产全流程,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支持与保障;标准则覆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各种产品、行为提供规范与指南。

除了机器轰鸣、粉末飞溅的生产线,标准与计量还正在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助力。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标准和计量的作用愈发凸显。

近日,记者走访福建多地,详细了解标准与计量如何在科研合作、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精准施策”“量体裁衣,感受它们为好生态保驾护航的强劲动能。

1.科研合作 两岸共护一片碧海

采样、烘干、分类、研磨、测量……走进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实验室,只见学生身穿实验服,几人一组,手持各类仪器设备,不停摆弄着面前成堆的黄色树叶与袋装的深褐色粉末。该院教授陈鹭真穿梭在实验台边,与学生低语交流。

这些都是我们在厦门下潭尾、漳州云霄等野外监测点采集的红树林落叶和滩涂底泥。陈鹭真拿起一枚叶子介绍道,通过监测一个单元的生物含碳量,我们可以推算监测点整片红树林的固碳能力。

红树林,生长在海边的葱郁森林,用四季不变的绿意装点着这块蓝莹莹的宝石。它不但是防风消浪的海洋卫士,也是储碳固碳的环保能手

红树林的叶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它发达的根系还可以将有机碳固存在沉积物中。红树林沉积物的固碳效率甚至可以达到光合固碳量的两倍。因此,红树林是固碳最有效的蓝碳生态系统。陈鹭真讲解道。

福建面向台湾海峡,两岸共享的这一湾碧海不但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承载了同胞间的情感与寄托。2022年,厦门大学陈鹭真团队与台湾中兴大学林幸助教授团队共同开展了两岸共通蓝碳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

蓝碳生态系统的沉积物碳储量变化是蓝碳监测技术的核心和难点。在厦门大学滨海湿地全球气候变化温室群里,记者见到了由陈鹭真团队自主研发的碳汇计量装置——9支测量针均匀分插在一棵红树植物周边,当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等不同指标发生变化时,红树植物生长使其四周的沉积物出现增减,测量针的高度会发生相应变化。这套装置模拟的就是滨海湿地地表相对高程变化的监测系统。迄今为止,它已在台湾4个主要的红树林监测点布设18套,福建已布设约100套,双方的数据可以匹配和比较。

两岸团队使用一致的方法进行蓝碳监测,最终形成共通的标准。我们希望利用这个契机,为两岸蓝碳的技术落地与交易实践提供帮助。陈鹭真说。

20245月,两岸蓝碳交易标准共通试点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海峡两岸共通 滨海湿地地表相对高程监测技术规程》正式发布,为两岸滨海湿地保护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

据悉,这一监测方法已应用到我国首笔盐沼蓝碳交易,交易碳汇量1926吨。台湾团队也利用这一方法评估了当地的滨海湿地碳汇量,并尝试应用该方法扩大自愿减碳量方案的应用范围。

如今,两岸科研团队正围绕蓝碳技术、交易规则开展更多合作,构建更多共通标准,以科研之力为这湾浅浅的海峡织就一张防护网,护好两岸共同的家园。

2.计量施策助力企业低碳转型

要想实现双碳目标,首先就要摸清楚、算明白,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产生了多少碳排放量,以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支撑,采取或实施精准的减排行动与方式。

更换设备、提升管理、技术改造……近年来,许多企业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取得节能降碳新成效。但随着节能降碳不断推进,其拓展空间越来越有限。不少企业陷入减碳瓶颈。

我们的主营产品,是从石油中提取的物质经过精制、分离后产出的,可以做成纺丝面料。走进位于莆田市的某化纤化工企业,原料处理、反应、分离、精制等生产线正高效运转,秩序井然。该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化纤行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量较高,碳排放强度较大、管理方面难度较高。

这也提醒我们,较为笼统”“粗放的碳排放量测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要想为企业减排、提质升级解决燃眉之急,还需要更为精准、具体的测量方法。

为充分发挥计量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支撑保障作用,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先后批准在内蒙古、广东、山东、福建等地筹建4家国家碳计量中心,聚焦火力发电、煤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领域需求,加强碳排放相关仪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碳监测与碳核算数据比对核验、碳足迹计量模型建立等工作。该局计量司相关负责人说。

碳计量,以直接监测与精密测量为方法基础,直接针对企业特质与需求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基于此,自20238月批筹以来,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在碳计量关键技术、碳计量数据应用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并组建了一支计量检测诊断技术团队,为重点领域企业提供节能降碳的定制化服务,解决无法准确核算新增生产线碳排放的难题,有效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

现在,单位产品能耗逐年下降约10%,还在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增加碳配额1.5万多吨,可直接获得130多万元的收益。该企业负责人喜滋滋地说。

3.标准互通 一壶好茶香飘闽台

一进入位于漳平市永福镇的万亩茶园,清新的草木香气扑面而来。远眺茶山,蜿蜒的茶垄渐次延伸,如同把大地捏出了一道道绿色的褶皱。

临近端午,新茶即将迎来采摘季,人们正期待今年的丰收。

我们永福的高山茶非常有名。一位茶农停下手里的活计和记者聊了起来,每年13月,茶园里还会盛开樱花,别提多漂亮了!

十万株樱花或深或浅,灿若云霞,和翠绿的茶树交相辉映。

樱花、茶树,已经成为永福的旅游名片,春季时引来八方游客沉醉其间。而樱花树的落叶覆盖在茶树四周,在冬季时为茶树提供天然养料,以待来年新生。还有游客说,永福开满樱花的时候和台湾的阿里山景色一样呢!茶农语气里满是自豪。

福建台湾一衣带水,农耕作物、耕作方式几乎相同。尤其是两岸茶叶,关系源远流长。1810年,福建茶商将茶籽引入台湾并成功种植。不仅如此,台湾早期的制茶技术均由福建移民带来。永福镇与阿里山自然条件相近,也吸引了大批台商台农落户永福,种植高山茶。

但是,两岸关于茶叶的各项标准存在差异,若想拓宽销路,就要让永福高山茶有标可依

市场监管总局支持福建率先推行四共同三采用的标准共通工作机制,即共同选题、共同比对、共同研制、共同使用共通标准大陆先进标准台湾采用、台湾先进标准大陆采用、空白领域标准两岸共同研制采用。福建以两岸贸易往来密切的茶领域为突破口,组织两岸茶产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种苗栽培、加工工艺等,科学制定台式乌龙茶’5个系列标准。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付文飙说。

经过数年努力,《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等11项国家标准、福建省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已正式发布实施,《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这一国际标准,让中国乌龙茶产业有了更多国际话语权。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漳平种植高山茶约5万余亩,实现产值15亿元,每年可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1.2万人次,年人均收入增加2万余元。越来越多台企在漳平收获实实在在的红利。

据付文飙介绍,在乌龙茶共通标准应用后,两岸乌龙茶产量增长超过100%2024年,漳平台式乌龙茶产量达3300吨,产值为16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115%112%2024年福建省对台湾地区进出口额944.2亿元,同比增长4.2%

从过去单方面引进技术、品种和资金,逐步转变为双向互利互惠合作。闽台合作领域也从一片茶叶开始,向多领域延伸。

标准共通,还将为两岸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转自《光明日报》客户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