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2 日,学院在漳州谷文昌干部学院举办 “人工智能时代环境与生态学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研讨会。学院全体教职工及退休教师代表共计 109人参会,会议由副院长黄凌风主持。


会议邀请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林子雨作《DeepSeek 大模型赋能高校科研和教学》专题报告。报告从人工智能发展脉络切入,系统阐释大模型的核心概念与运行原理,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 AIGC 技术及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在科研与教学场景中的应用实践。林子雨以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大模型在对话交互、文本处理、图像生成修复、视频创作、辅助编程、教学设计优化及教学 PPT 自动生成等多元教学场景的应用成果。他强调,人机协同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范式,教师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坚守教育初心,以批判性思维与 AI 技术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人文温度与技术精度的有机融合。

学院张增凯教授作《人工智能时代环境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报告,从教育与科研双维度系统剖析学科变革路径。在教育维度,他指出人工智能正推动教育目标从 “知识传授” 向 “能力培养” 转型,建议学院在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 “人工智能技能理解与应用能力” 培养要求,构建 “基础 - 应用 - 创新” 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在科研维度,人工智能正推动环境学科从 “局部研究” 向 “全局建模” 跨越,建议重视推进复杂系统模拟、多尺度研究等领域研究,在海洋数据科学、陆海统筹等交叉领域加大跨学科人才引进力度,并系统提升科研团队的 AI 应用能力。

学院柳欣教授作《人工智能时代厦门大学生态学院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提出 AI 与生态学 “双向趋同” 的创新发展理念。他指出,深度学习技术为解析高维生态数据提供了强大工具支撑,同时,生态学的复杂系统理论也为 AI 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建议以强基计划为抓手优化课程体系,增设《生态大数据分析》等融合课程,同时加强与信息科学、海洋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协作,探索 “生态 + 工程 +管理” 微专业建设,培养兼具生态学理论基础与 AI 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分组讨论环节,分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两个组进行讨论,张增凯、李少斌、柳欣、刘文文等四位教师分别召集本学科教职工,围绕报告核心内容,聚焦课程体系改革、跨学科人才引进及有组织科研机制建设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各讨论组结合前期筹备成果积极建言献策,形成多项建设性共识。

院长吕永龙作总结发言。他强调,人工智能对学科发展的冲击既是挑战,更是重塑学科优势的战略机遇。学院需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系统梳理整合研讨成果,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 “AI + 环境生态” 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三级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师资队伍技术应用能力;二是搭建跨学科科研平台,聚焦复杂环境系统模拟、智能化监测、环境智能化管理等重点方向,强化协同创新,突破传统研究范式局限;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跨学科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推动科研教学范式深层次变革。希望全体教职工传承弘扬谷文昌精神,在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坚定信念,凝聚共识,结合会议讨论成果,进一步充分调研和论证,拿出具体改革方案,确保更多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到实处。
文|蔡群飞
图|柯晓琳
责任编辑|蔡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