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值第41个教师节之际,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学生会和厦门大学研究生会共同承办,闽都陈嘉庚公益基金会协办的厦门大学2025年“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颁奖典礼在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隆重举行。经过层层评选,我院区然雯副教授获评厦门大学2025年“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

颁奖词
于流体力学中夯基筑实
于环境材料中开拓创新
从深夜秒回的细致指导
到滩涂红岛的实践课堂
她既是科研攻坚的“大师姐”
亦是知行合一的“领路人”
她深耕可持续水处理的绿色梦想
她坚守“从学生中来”的教学初心
她以亦师亦友的真诚
温暖了岁月 点亮了青春
诠释了“经师易遇,人师难求”的崇高师魂

在厦门大学这片知识的海洋中,有这样一位老师。
她是学生口中亲切的“OuOu”(区区),深夜秒回的消息、细致入微的指导,让学生在迷茫时总能找到最坚实的后盾;她是班主任队伍里的 “快乐制造者”,带着学生闯滩涂、访红岛、办球赛,用十几次集体活动织就班级温情纽带;她是学生心中毫无距离的知己,饶有兴致地讨论班级趣事,带大家在烟火里感受生活的温度。
她,就是环境与生态学院的区然雯老师。
坚守三尺讲台,点亮一片未来
自2019年入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以来,区然雯始终秉持着“以生为本、教学为基”的理念,坚持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她常说:“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于是,她不断反思、优化课程,把课堂延伸至实验室、虚拟教研室乃至竞赛场,带领学生闯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等科创竞赛,指导关乾、张馨予等同学捧回国家二等、三等奖的荣誉。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到专业学位点申报、教学改革、硕博招生、教材审定、思政课程建设等学科建设中,以担当为尺、以责任为灯,一步步助力夯实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基石。

春风化雨,教学是一场温暖的陪伴
她独立承担起那门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的《工程流体力学》,却从未拒绝任何一个迷茫的眼神。无论是当届生还是重修生,她总是一对一地鼓励、一步步地引导,直到最后一名学生顺利通过考核。这份耐心与智慧,也让她在厦门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作为班主任,她不只是老师,更是引路人。她带学生走进战地观光园,让爱国主义的种子静默生根;她组织生产实习,穿梭于滩涂与企业之间,把专业知识化作真实的体验……2024-2025学年,她获评学院“优秀班主任”。她相信,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2020至2025年间,她指导的7名本科毕业生均已进入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厦大等高校深造。

“你只管勇敢往前走,我会一直在你身旁。”
在区然雯的课题组里,没有标准化的“优秀”,只有个性化的成长。她的第一位博士生吴姁,在她细致入微的引导下,从科研实践到论文写作,一步步突破自我,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Chem. Eng. J.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荣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区然雯不仅帮她站上美国化学会(ACS)年会的讲台,更鼓励她在党务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吴姁所在支部获评“优秀党支部”,她个人也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而这一切的背后,始终是区然雯那句朴素却有力的话:“你只管勇敢往前走,我会一直在你身旁。”

【人物介绍】

区然雯,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环境与生态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聚焦基于环境功能材料的可持续水处理技术的研发,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在阳光再生吸附体系、废热利用耦合水处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主讲《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功能材料》。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0余篇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PNAS等主流期刊。入选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青年人才。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节能减排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三等奖。
文 | 时宸宇
图 | 区然雯副教授课题组
责任编辑 | 曹京柱